文白对照清涼山志
清涼山志卷二
伽蓝胜概
(原文请阅读上一期)
译文(一)
峰峦示鹫岭奇形,远承佛国;楼阁涌宝王殊相,近现毫端。此十刹海清凉之界,实万菩萨显化之区。故经律秘于金刚,钟鼓达于忉利。须知佛土庄严,非夸一时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为永劫之资粮。试观买园布金,长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终证菩提。况藉清众之修持,绍隆正法;即仗佛光之临照,佑庇群生。佛法不可思议,功德定不唐捐。虽历朝之兴废不一,而丛林之缔构宜隆也。志伽蓝。按古传记载,五峰内外有佛寺三百余所,大多是前代帝王们兴建的,现在都废毁消失了。
大孚灵鹫寺,创建在汉明帝时,是(五台山)建立寺院的开始。这里的各个寺院,有的出在五峰怀抱,有的建在两座山岭中间,有的在山岩上层层叠叠,有的高耸在云彩上面。楼台在云雾里出现,钟磬在烟霞藤萝里鸣响。甚至有天城化现,金阁浮空。无著无意间进入,发现不是人间。法照从里边走出来,只剩下山麓还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是菩萨化境暗中出现。历代以来,各座寺院的兴建废毁,沿革的数目,难以都记下来,现在只能把其中显著的大略记在下面。台内的佛寺,有六十八所。
大显通寺:古时候叫大孚灵鹫寺。汉明帝时,摩滕、竺法兰从西域来,看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住处,同时发现了佛舍利塔,奏请汉明帝在这里创建寺院。摩滕因为山的形状酷似印度的灵鹫山,寺院依据山的名字叫灵鹫寺,汉明帝由于刚开始崇信佛教,于是在寺名前加了“大孚”二字。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元魏的孝文帝又重加修建。环绕着灵鹫峰四周,建起十二座院落。寺院前面有杂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寺”。至唐太宗时再重修。武则天因为新翻译的《华严经》里,记载着这座山的名字,所以改名为“大华严寺”。清凉国师澄观在寺中写《华严疏》。到明朝太宗文皇帝下旨重建,感通菩萨的应现,从来没有过,所以赐名叫“大显通寺”。《古清凉传》中记载有两堂圣众,不是戒定慧都具备的,没有进入这个寺院的资格。从明朝初年以来,皇帝下旨护持的诏书,有十多道。永乐三年,设置僧纲司,领导全山的僧人搞祝福活动,所在地的州里每月供给僧人食粮。到嘉靖年间才取消了僧粮的供给。王啸庵诗:“五月行踪入大孚,万松如翦雪平铺。寻真客到青萝嶂,驻锡僧居白玉壶。几代苔文留锦字,诸天钧乐护灵符。炉烟经卷停云阁,不信人间有画图。”丘坦之诗:“却向凋零后,追思初建时。空廊留古像,毁殿落新泥。幡断犹存字,苔封不辨碑。圣人不复作,遗迹重伤悲。”大宝塔院寺:在显通寺南面,五座台顶的中心地带,有阿育王建置的佛舍利塔以及文殊发塔,因此叫塔院寺。明成祖永乐五年,皇帝下旨让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开始建立寺院。明神宗万历六年,皇帝母亲李太后派中相范江、李友重加修建。使塔院寺宏巍壮丽,在清凉山寺院中首屈一指。任命僧人圆广做寺院的住持。
释正秀诗:“佛刹岿巍倚碧空,诸天寒色照帘栊。琼楼静掩娑婆月,宝塔香飘薝葡风。百道明霞浮几上,数声清梵落云中。万年慧炬通霄汉,洪福应归圣主宫。”丘坦之诗:“宝塔白毫光,传从阿育王。万山如磬拜,千佛共称扬。铃铎迎风乱,旃檀逆鼻香。夜深闻梵乐,清切动悲伤。”“百尺轮王藏,庄严不可当。曲藏无量佛,巧创大明王。登眺多高阁,经行有步廊。规模拟忉利,形胜擅清凉。”镇澄诗:“御节下清凉,山林品彚光。皇华辉鹫岭,佛日焕龙章。宝刹开初地,金绳界上方。功兮何所致?明祚万年长。”
大圆照寺:在显通左面,古时候叫普宁寺。明永乐初年,有个印度僧人室利沙来中国,明成祖让他进入大善殿,因为谈论佛法让皇帝满意,明成祖封他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给他金印,旌旗伞盖派人送到五台山,住在显通寺里。到明宣宗宣德初年,又下旨让他进京,广泛宣讲秘密藏。没多长时间,告辞回五台山,皇帝没有允许。第二天就圆寂了,宣宗听到他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哀悼他。以皇帝的名义到火化现场祭祀,命令把他火化后的舍利分成两份。一份在京城的西面建塔收埋,在建塔的地方建了一所叫“真觉”寺的寺院;另一份在五台山普宁寺旧基上建塔收埋,重建一所寺院叫圆照寺。明武宗正德年间封张坚参为法王住持圆照寺,赏赐他银印,并兼有都纲印。
图:五台山佛教摄影组文:(明:镇澄撰今:苏知译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