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坐骨神经痛锻炼 > 坐骨神经痛原因 > 正文 > 正文

中医成长记35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5 17:07:10

中医成长记(35)

甘草附子汤

宋本《伤寒论》:

方: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愈,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桂林本:

本方编在湿病脉证并治卷最后一方,宋本编在太阳病下卷

条辨,方煮服法同宋本

柯琴:

条辨同宋本

身肿痛剧,不得屈伸,湿盛于外也,恶风不欲去衣,风淫于外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化源不清也,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风邪,佐术附甘草以除湿而调气

附翼:。。。此证因于中风,故兼见汗出身肿之表,短气小便不利之里,此内经所谓风气胜者,为行痹之证也,然上焦化源不清,总因在表之风湿相搏,故于前方仍重用桂枝,而少减术附(对比桂枝附子汤而言)去姜枣者,以其短气而辛散湿泥之品,非所宜用

尤在泾:

此亦湿盛阳微之证,其治亦不出助阳驱湿。。。盖风湿在表,本当从汗而解,而汗出表虚者,不宜重发其汗,恶风不欲去衣,卫虚阳弱之证,故以桂枝附子助阳气,白术甘草崇土气,云得微汗则解者,非正发汗也,阳胜而阴自解耳

钱潢:

。。。掣痛者,谓筋骨肢节,抽掣疼痛也,不得屈伸,寒湿之邪,流着于筋骨肢节之间,故拘挛不得屈伸也,近之则痛剧者,即烦疼之甚也,疼而烦甚,人近之则声步皆畏,如动触之而其痛愈剧也,汗出,即中风汗自出也,短气,邪在胸膈而气不得伸也,小便不利,寒湿在中,清浊不得升降,下焦真阳之气化不行也,恶风不欲去衣,风邪在表也,或微肿者,湿淫肌肉,经所谓湿伤肉也,风邪寒湿搏聚而不散

风邪在表,故汗出恶风而不欲去衣,非桂枝不足以汗解卫邪,湿淫在经,非术不足以助土燥湿,因寒湿流于关节,致骨节烦疼,掣痛而不得屈伸,下焦无火,气化不行而小便不利,故用附子以温经散寒,则阳回气暖而筋脉和同,东风解冻而水泉流动矣

沈金鳌:

纲:仲景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而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目:张兼善曰:风在外而湿在内,风湿相搏也,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之风邪去而里之湿邪不出,故风则去而湿则在也

陈伯坛:

风湿相搏,不在太阳之面,纯在太阳之底者,又有骨节烦疼之见证,烦字是形容阳气,疼字形容邪气,上条(桂枝附子汤条)阳被邪压,则阳在底

故曰疼烦,本条阳被邪牵,则邪在底,故曰烦疼,既曰疼,又曰痛,痛亦形容阳气,疼上加痛,显属牵掣其阳,故曰掣痛,且间隔其阳,无柔软之化调和骨节,故风胜则不得屈,湿胜则不得伸,近之抵触其痛,便刺激其阳,阳与邪贴,痛与疼贴,故不曰疼剧曰痛剧。。。阳不密则汗不固。。。气伤痛则气不长,气短是阳气无始终。。。气化窒则小便难,不利又阳气无升降。。。或身微肿者,乃阳气不能周一身之肿,非风湿肿之也,风湿在骨节而不在身体,故不曰浮肿曰微肿。。。

本方比上两方(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尤妙想天开,桂枝附子汤神通在桂枝,桂枝提升标阳,缘风寒湿无去路,料其不侵入骨节也,故以桂枝为前驱,附子为后盾,去桂加术汤,神通在白术,白术保全湿土,防风寒湿有去路,恐其侵入中土也,故以术附为前驱,桂枝为后盾,本方神通在甘草,甘草引诱风湿,正为风湿谋去路,不谋出路,欲其投入中土也,故以甘附为前驱,桂术为后盾,方内不过无姜枣,便能操纵四味,不走皮内而走骨节,并脱离骨节而归于中土

唐容川:

风湿相搏之病,见证较剧者,用药又宜较缓,风湿相搏,业已深入,其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此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正气,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卫气,荣气,三焦之气俱病,总由于坎中元阳之气失职也,务使阳回气暖而经脉柔和,阴气得煦而水泉流动矣,以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一节,承上节言风湿相搏(桂枝附子汤)病尚浅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缓攻,恐前方附子三枚过多,其性猛急,筋节未必骤开,风湿未必遽走,徒使大汗出而邪不尽耳,故减去一枚,并去姜枣,而以甘草为君者,欲其缓也

此方甘草止用二两而名方,冠各药之上,大有深义

补曰:烦疼掣痛,不得屈伸,即上节不能转侧同一理也,皆是筋胀之故,自己且不能动,况他人近之,有所触动,不更剧乎。。。此节浅而易解而注家多不明也

王晋三云: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药,风淫于表湿流关节,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胜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若驱之太急,风去而湿仍留反遗后患矣

是故不知证者,不可以言医,不知脉者,亦不可以言医。。。

曹颖甫: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湿一证,起于皮毛,失治则入肌理,肌理失治,则流于关节,关节失治,则久成历节,故风湿之始病,起于中风,故第一方治,及用中风之桂枝汤去芍药而加附子,所以加附子者,以其善走,停蓄不流之湿,得附子阳热之气,将挟之而俱动也。。。故第二方用中风之桂枝汤,于原方中去芍药外去桂枝加附子白术,以补中而逐水,使中气得温而运行。。。故风湿第三方用中风之桂枝汤,去芍药,姜枣而加术附(本方)使在里之湿,悉从腠理外泄,而病已解矣。。。失此不治,则寝成历节矣,历节之疼痛如掣,汗出短气,不可屈伸,并与风湿同,故桂枝芍药知母汤,即本甘草附子汤而增益之以不得屈伸,为积久成痹,异于湿之暴病,而加芍药即以通营血之痹,以毛孔之痹闭而加麻黄,即以开卫阳之痹,以外风不去而加防风,以胸中有热,温温欲吐而加知母,以胃中有寒而加生姜

要其立方本旨,实亦从桂枝汤加减,而以术附尽逐湿之能事,盖病虽久暂不同,而其病源则一也(此节曹师讲述为上乘)

陈逊斋:

上言身体疼(桂枝附子汤)此言已入骨节矣,上言(桂枝附子汤)不得转侧,此言不得屈伸,且掣痛与痛剧矣,是风湿相搏之程度加重矣,此外证也,湿溢于外,故汗出,湿停于内,故短气,凡水饮湿饮,皆见短气,仲景言之屡矣,湿气不化,故膀胱水结,而小便不利,此内证也,此外又有恶风不欲去衣,且身微肿者,此为风湿而兼寒,盖风湿已从寒化故也,甘草附子汤,甘,术健脾固土以去湿,附子去湿而兼散寒,桂枝去风而兼化湿,故主之

胡希恕:

注:。。。汗出恶风,邪虽在表,但无热不欲去衣,则病已属阴,或身微肿,湿更甚也,此亦风湿在表的少阴证,故以甘草附子汤主之

按:白术,附子为逐寒湿,解痹痛的要药,上之桂枝附子汤,以湿轻故不用白术,此以湿重故用白术,寒湿重者,痛亦重,寒湿轻者,痛亦轻

刘渡舟

桂枝附子汤:桂枝,炮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

去桂加白术汤:炮附子,白术,生姜,炙甘草,大枣

甘草附子汤:炙甘草,炮附子,白术,桂枝

这三条是关于风湿病的条文,是伤寒的类证,属杂病范围,所以《金匮要略》中也载有三方,三方都能治疗风寒湿痹,但桂枝附子汤为风湿偏重于表而设,去桂加术汤风湿偏重于肌肉而设,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偏重于关节而设(君子则言简刚中)

郝万山:

书中无三方,应是计划列入《金匮要略》篇中讲解

大塚敬节:

。。。可以认为本条开头有伤寒二字,这样读起来有助于理解

临床的眼:

该方有用于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会,往往奏效,即是体温上升至40°C者亦宜于使用该方

关节肿痛,疼痛剧烈,恶寒或恶风,多汗,悸动呼吸迫促,尿出减少等,为该方的应用指证

案例:关节后的丹毒

五十一岁男性,十几天患急性关节炎,投予甘草附子汤七日量,服药治愈。但是昨天晚上开始出现重度恶寒,发热,体温达39°C。。。遂投予桂枝汤治疗,服药八天痊愈(说是丹毒)

汤本求真:

本条辨汤氏注明引自《金匮要略》

注:和久田氏曰:湿者,水也,不曰水而曰湿者,因水每成肿,按之不凹,但以皮肤无种种之固结,肌肤如湿者,故名湿也。。。凡有内寒者,右小腹结聚,腹皮软弱也

倪海厦:

诸位学会这个处方以后,从此痛风对你来说就是一片蛋糕,很简单

近之则痛剧,碰都不能碰,汗出,碰到病人,流汗出来,不是说这个病会汗出,是痛到流汗,那短气,痛嘛,痛的受不了。。。这个现象就是现在的痛风。诸位看表面上皮肤红红的肿肿的,摸上去都烫,病人都大叫热,你怎么会认为寒?实际上里面是寒的,一定要用热药

炮附子去寒,桂枝去风,白术去湿,那怕不能合在一起,所以加了炙甘草下去,缓和各种药性,同时有强心的作用,也好吃一点,味甜嘛

这个药很好玩,从前病人痛风常常发作,一个月发作两次,吃了你的药以后,吃完不痛,痛去掉了,以后变成一个月发作一次,然后再痛时再吃你的药,变成两个月发作一次,然后三个月再发作一次,然后一年发作一次,等到他不发作,你叫他喝火锅汤下去看痛不痛,不痛,就代表好了(痊愈)你火锅汤以喝下去开始痛,那就是你要有痛风(验证方法)

。。。但是剂量一定要对,记得我讲过的,剂量一定要对,手不能软手不能软

谭杰中:

放在金匮要略中讲述:

只是相对讲的话,这几个方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很明显的阳虚体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都已经身体很痛了,非常酸痛了,那甘草附子汤就已经是痛到痛风的顶级了。。。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就是已经痛到关节不能转了。。。近之则痛剧,如果你摸一下,他会说,不能摸很痛,至于说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是可有可无哪。。。恶风,不欲去衣,特别怕吹到风身上,肿起来,那关节炎就有红肿。。。结构上面就会桂枝附子他跟白术附子汤加在一起而不放姜枣,而这样子作用点就比较在关节了,那前面两个附子汤是比较作用在肌肉的

当然什么坐骨神经痛之类的骨头缝有些病是可以的,那甘草附子汤也是身上有老的湿气,给你的肌肉啊皮肤都纠结到发黑色的话,这个也是有办法的。。。不要怕,多喝一点。。。而关节不可屈伸第一选择是甘草附子汤,其次才是麻杏薏甘汤,恶风的话,轻的恶风是选择桂枝系的,重的恶风选择黄芪系的

胡希恕教授说有一个主证是胁下偏疼,痛单边(西医说什么骨质增生什么压迫神经),往往那人就是疼单边的,他就在本方加大黄附子细辛汤(温下法)增生的骨质可以用这个方法融掉,他说什么书也没这样教过,在临床发现这样用有效。另外,如果是肿块,那种发炎而水肿的那种大肿块,越婢加术汤,小肿块桂枝芍药知母汤

临床上西医说的脉管炎,好像血管那里不对,医生说要截肢,开桂枝茯苓丸,就把血管打通了

还有一种情况一个人肝胆之气郁结,也会有身上痛,这里痛,那里痛,不通的感觉状况,甚至严重到肌肉萎缩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上当归芍药散,就是一方面疏肝胆之气,一方面打通血管,这样身上痛那里痛加上有肌肉萎缩那就可以治到

一个人如果下半身腰特别重,腿特别冷,不见得是风湿,可能是肾着,甘干苓术汤治,那天气冷了,手脚就冰冷的发酸,用当归四逆汤可能就解决了

风湿的药是很活用的,对主证,如果手脚酸痛,觉得是附子汤就用附子汤,是真武证就用真武汤

搜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tonga.com/yfyl/7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坐骨神经痛锻炼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