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临床统计,腰椎间盘突出主要发病于30-50岁的青壮年,而且发病率还比较高,占70%。
这样的答案是出乎意料的,在大众的心目中,腰椎间盘突出应该发病在老年人,其实不是这样,大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误解不仅在其发病年龄上,更多的是诊断与治疗上。
在这里总结了10个目前腰椎间盘突出诊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病友在诊断方面有所帮助:
1、对临床症状、体征的认识患者主诉慢性腰腿痛时,应进一步详细了解病情,若只想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关键是症状、体征与影像学等的相吻合。2、发病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尤以30~40岁为多,如果超过50岁,甚至60岁,有的可能合并有一种或几种其他疾病,除非以往常有腰腿痛,否则诊断应当谨慎,考虑的范围应当更广些。3、痛的部位及性质绝大多数病人有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至膝以下的放射痛、麻木,少数L3~4突出病人为腰痛伴大腿前方放射痛,但如果仅腰痛无腿痛或仅伴臀部或大腿后方痛者,则多不属此症;仅腿痛无腰痛,也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然而,其它病变如肿瘤、炎症波及神经根也有腰腿痛,却不是椎间盘突出症。
除了少数椎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或游离于椎管并有粘连时,其腰腿痛可为持续性外,大多数病人是间歇性痛。因此,对持续性痛者应首先排除炎症、结核或肿瘤等。
4、痛的程度、规律多数病人的疼痛可以忍受或口服消炎止痛药后可缓解。对疼痛时间长达1周以上,难以缓解者诊断该症应谨慎。
大多数病人的疼痛有规律性,活动时痛加重,静止时减轻;翻身、站立时加重,卧床减轻;下午比上午重,白昼比晚间重;咳嗽及大小便腹内压增加时痛加重。腰腿痛病史多较长,数周、数月或数年,反复发作,时重时轻,而对于长时间疼痛不减轻或是进行性加重的病人则应考虑其它疾病,特别是腰椎骨肿瘤。
5、腰部外形及活动度多数表现为平腰或伴侧弯,以减轻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对神经根的压力或张力,故腰椎活动时多以某一方向受限为主。如腰椎各个方向活动受限及疼痛者,则应考虑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等;如站立位腰前凸增加、腰椎有阶梯样凹陷畸形者,为峡部裂并滑脱。6、直腿抬高试验95%病人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急性腰扭伤、强直性脊柱炎、腰骶椎肿瘤、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病变等也可阳性。加强试验是区分真假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有效办法。相反,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则大多数不属此症;但L3~4以上或轻度中央型,或极外侧型,或神经根长期受压萎缩,或椎管腔宽大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为阴性表现,应注意鉴别。7、对影像学检查的认识随着CT、MRI等影像学装置的问世,不仅为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提供了直接的影像特征,还可通过三维观察做出突出大小、类型、位置等的判断。8、椎间盘膨出不等于突出膨出是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的张力、弹性开始退变,其形态结构仍正常。影像学表现为:椎间盘前方或后、外侧方的均匀膨起,40岁开始出现,年纪越大越明显,可无临床症状,也不需任何处理,除非合并有椎管骨性狭窄或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才会出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9、突出不等于突出症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为某一区域的纤维环部分或大部分破裂,髓核变性突出。影像学表现为:椎间盘边缘某一位置山峰状的突起,一般在椎间盘后缘最多见;如有相应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体征,才能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10、保守治疗一成不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发以后,患者一定要接受正规治疗,从临床统计来看,超过9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初次发作的时候是可以通过佩戴腰围制动、卧床休息、理疗等正规的保守治疗治愈的。但是当患者病情发展到相应的阶段时,可能只有手术才能解决问题,不能为了不想手术而一味只求保守治疗。医院温馨提示:
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控,要做到:勤洗手、勤消毒、保持房间常通风!外出必戴口罩,避免去人员聚集的地方。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