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坐骨神经痛锻炼 > 孕妇坐骨神经痛 > 正文 > 正文

试题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第四次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9 17:42:20
模拟

1.细胞分化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A.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B.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

C.染色体的种类和数量

D.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2.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光照和温度适宜、CO2浓度较低的环境中,叶绿体中C3含量高于C5含量

B.硝化细菌能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

C.细胞代谢需要酶的催化,细胞死亡时酶也随之失活

D.ATP中的能量可以来自光能,但不可以转化为光能

3.下列有关遗传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普遍适用于乳酸菌、酵母菌等各种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非呈线性排列

C.玉米胚乳是由胚珠中的极核和精子结合发育来的

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4.已知玉米高秆对矮秆(抗倒伏)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以纯合高秆抗病玉米和纯合矮秆不抗病玉米为亲本,培育抗病抗倒伏小麦,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如用单倍体育种,与其他育种方式比较,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B.如选杂交育种,需要不断自交、筛选,直到抗病抗倒伏个体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如利用射线、硫酸二乙酯等处理矮秆不抗病小麦种子可实现人工诱变,但成功率低

D.如用单倍体育种,通过花药离体培养所得的植株均为纯合的二倍体

5.下列关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小路废弃后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是发生了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6.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将施用的IAA替换为2,4-D,可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

B.实验结果表明IAA对诱导侧根和主根的作用都表现为两重性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减少

D.高浓度的IAA能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29.(10分)甲表示某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乙表示该植物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变化量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c代表细胞器)。

(1)图甲中,细胞器a为。细胞器c进行有氧呼吸的阶段。

(2)图甲中物质④在的情况下,全部进入c中被分解。

(3)从图乙中可发现,影响A点光合速率的因素是。将植物从图乙A点环境移入黑暗环境中,其他条件不变,ADP的含量变化是。单位时间内,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A

B(等于、小于、大于)

(4)若给该密闭装置通入C18O2,一段时间后,装置内出现了18O2,该过程中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30.(9分)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其中①②③为刺激位点,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刺激②引发腓肠肌收缩,该过程(是/否)属于反射,原因是。

(2)若验证兴奋在“神经-肌接头”处只能单向传递,分别电刺激处,并观察腓肠肌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则得以验证。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

过程。

(3)电刺激③处,灵敏电流计发生次偏转,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内/膜外)电流方向相同。若其它条件不变,适当升高神经细胞外溶液中Na+浓度,则再刺激③处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最大角度会(增大/减小/不变)。

31.(10分)下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

(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λ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

(填“有关”或“无关”)。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有。

(2)种群呈“J”型增长的环境原因有。(至少答出两点)

(3)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间的关系包括

等(至少答出两项)。在食物短缺时,生态位重叠会造成物种间加剧。

32.(10分)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组成决定的,如图1中I区段为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II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II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其实真正决定性别的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即有该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男性,没有该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女性),若受精卵产生YY组合则胚胎无法存活。

(1)在减数分裂时能够使X、Y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的区段是(填Ⅰ、Ⅱ或Ⅲ)片段。正常男性中SRY基因位于区段上(填Ⅰ、Ⅱ或Ⅲ)。

(2)如图2甲家族中,Ⅲ-1个体性征表现为女性,但经过检查发现其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Y,Ⅲ-1性征的形成原因可能是(答出一点即可);乙家族患有的疾病在群体中女性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推测该病遗传方式最可能为;已知甲、乙两家族均没有对方家族的遗传病,若按照以上推测,甲、乙两个家族中的Ⅲ-1与Ⅲ-2个体结婚,应建议这对夫妇生(“男孩”或“女孩”),他们生出该性别不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

(3)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医生常用的产前诊断技术有(至少答出两点)。

37.北方每年在小麦丰收的季节,焚烧秸秆火焰四起,烟雾弥漫,不但导致严重的雾霾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努力寻找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他们做了如下实验,据图回答:

(1)根据甲图,选择培养纤维素分解菌要用__________。为了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常用方法除稀释涂布平板法外,还有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乙图是培养出的单菌落示意图,最适合分解秸秆的两个菌落是____________(填数字),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培养基上菌落数较少,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长期保存该微生物,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

38.马铃薯是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科研人员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NHX)导入马铃薯中,获得耐盐的马铃薯植株。请回答:

(1)获得AlNHX基因的方法有从________________中获取、PCR技术扩增、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等。

(2)④到⑤过程中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原理为。在组织培养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协同调控作用非常重要,人们常把它们称为“激素杠杆”。⑤中所获得的植株是否具有耐盐特性,在个体生物学水平上如何鉴定:。

(3)马铃薯是无性繁殖的作物,感染的病毒逐年积累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等,因此,可以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从而获得。如果想要获得新品种,可以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进行诱变,因为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状态,容易产生突变。

(4)科学家利用马铃薯和番茄为材料,获得了“番茄—马铃薯”超级杂种植株,却没有像科学家所想像的那样,地上结番茄、地下结马铃薯,原因是。

(5)若某农场为了追求最大产量,连年种植这种单一品种的转基因耐盐马铃薯,往往会造成病虫害增加,这违反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

1-6

CACDAB

29.答案(1)液泡(1分)第二、第三(1分)(2)氧气充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2分)

(3)温度和光照强度(2分)增加(2分)大于(1分)(4)C18O2→HO→18O2(1分)

30.(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1)否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2分)

(2)②①(或③①)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分)

(3)2膜内增大

31.(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无关(1分)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至少答出两点)(3)Ⅰ>Ⅱ>Ⅲ(1分)(4)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至少答出两项)竞争

32.(1)I(1分)Ⅲ(1分)

(2)SRY基因突变或Y染色体III片段丢失(2分)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1分)男孩(1分)1/3(2分)

(3)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2分)

37.答案 (1)选择培养基(2分)显微镜直接计数(2分)

(2)1和4(3分) 葡萄糖(3分) 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少,稀释的倍数太大(3分)

(3)甘油管藏(2分)

38.(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

(1)基因文库(1分)

(2)植物细胞全能性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浇灌一定浓度的盐溶液或移栽到盐碱地中(合理即可)

(3)脱毒苗分生

(4)杂种细胞中具备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但这些遗传物质的表达可能会相互干扰,不能按人类意愿表达(合理即可)(5)物种多样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tonga.com/cwgj/10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坐骨神经痛锻炼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