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的后面,与锁骨共同组成肩胛带。有三缘(上缘、外侧缘、内侧缘)、三角(上角、下角、外侧角)和二面(前面、后面)。肩胛骨前面微凹,在凸出的后肋骨处滑动。
肩胛带是用来描述肩胛骨和锁骨的活动。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使肩胛带产生运动。肩胛带的运动有上提、下降、前伸、后缩、上旋和下旋六种运动类型。有五块肌肉附着于肩胛骨和锁骨,并提供肩胛带的运动。
上提/下降和前伸/后缩是线性运动。
上旋和下旋是角运动。
除上述以外,还有一种肩胛骨的运动是肩胛骨倾斜。这种运动通常发生在肩关节过度伸展上。
斜方肌是一块较大的表层肌肉,左右两侧看起来是菱形状的肌肉。根据功能,又被分为三部分:上斜方肌、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这样分化的原因是,它们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拉伸方向(上、内、下)时肌肉运动。
上斜方肌
起点:起于枕骨和颈椎棘突的项韧带
止点:止于锁骨外1/3和肩峰
主要活动:肩胛骨的上提和上旋
神经:脊附属神经(脑神经Ⅺ),C3和C4的感觉部分
中斜方肌
起点:起于C7-T3
止点:止于肩胛冈
主要活动:肩胛骨的后缩
神经:脊附属神经(脑神经Ⅺ),C3和C4的感觉部分
3)下斜方肌
起点:起于棘突的中段和胸椎下段
止点:止于肩胛冈底部
主要活动:肩胛骨的下降和上旋
神经:脊附属神经(脑神经Ⅺ),C3和C4的感觉部分
斜方肌的三个部分中,中斜方肌是主要动力来源,而上斜方肌和下斜方肌只起到辅助作用。上斜方肌和下斜方肌在上提和下降互相拮抗,而在上旋运动时是主动肌。在上旋的过程中,这些肌肉的共同作用,使肩胛骨形成一个方向盘。
解剖观察1、喙突部的结构观测
揭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拨开深筋膜,可见头静脉约在三角肌前部及胸大肌外侧部显露喙突及其周围结构,胸小肌止点附着喙突内缘;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起自喙突中外侧及尖端;(注:在新鲜实体可见。在此肌腱下方有喙突下滑夹存在,在陈旧尸体上不可见到)喙肩韧带自喙突的上缘起而连于肩峰的内下缘止。在喙突的内前方测得胸前神经,头静脉等距喙突内缘1.91±0.25cm(X=SD,以下同此)。在喙突下方,胸小肌下缘外侧测得液面管壁丛等距喙突尖2.4±0.57cm。
2、结节间沟部及肩峰部的结构观测
向后翻起三角肌,显露肱骨大结节上后部,可见到三角肌下滑夹,测得此来直径约2.11±0.14cm;拨开该夹壁底可见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肌腱的抵上腱点,测得冈上肌止腱宽度为1.22±0.21cm;冈下肌止腱宽为1.64±0.20cm;小圆肌止腱宽度1.19±0.15cm。以上止腱依次自大结节顶端至后下方排列(又称肱骨大结节的三份即:上份、中份后下份。)
在大小结节之间可见结节间腱鞘,鞘内为肱二头肌长腱通过该腱起盂上结节)测得此鞘长约2.45±0.32cm,宽度为0.64±0.08cm,鞘壁厚约0.10±0.01cm,旋肱前后血管主干多于此鞘下段绕肱二头肌长头腱深面交叉而行向外侧。本组尚在30例成人肱骨标本上测得结节间沟长约2.93±0.30cm,沟宽约0.94±0.09cm,沟深约0.36±0.08cm。
3、冈上肌部结构观测
向外翻起斜方肌,显露冈上肌上面和部分肩峰下滑囊,测得此囊自肩峰内缘至喙肩韧带外缘的中点距离约2.72±0.28cm。于冈上肌中外1/3交界处横断该肌并向外翻起,可见到肩胛上神经血管末肩胛上下横韧带之间斜行越过冈上窝,测得此段结构长约2.24±0.50cm,并测得此段血管神经束中点至肩峰内缘距离为2.49±0.46cm,测得此处冈上肌厚约2.02±0.32cm。此外还在30块肩胛骨标本上测得肩胛骨上、下切迹连线中点至肩峰内缘距离的2.60±0.24cm。
4、肩胛上角及其内缘结构的观测
此部皮肤甚厚,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向外翻起斜方肌,显露深面的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等,并可见副神经自斜方肌前缘中外1/3交界处潜入该肌深面,行经肩胛上角内侧,沿肩胛内缘浅面的稍外处下行支配该肌。此处测得副神经上角内侧约1.00±0.80cm,于肩胛内缘中上1/3交界处测得副神经距内缘浅面外侧约1.39±0.53cm。向外翻起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可见肩胛背血管神经末由肩胛提肌前缘至该肌的深面,测得该束血管神经束距上角内侧约1.28±0.33cm,而后沿肩胛内缘深面稍偏外下行分支分布于大小菱形肌深面。
临床应用要点1、喙突部应用要点:绘图不疼痛多由附着于喙突尖部的肌性结构损伤病变所致。因此可以喙突为标志人刀,使刀口顺喙肱肌和肱二肌短头纤维方向作纵行疏剥或向内下方顺胸小肌的纤维行走方向作纵向剥离。由前述解剖观测可知胸前神经从头静脉等结构位于喙突的前内侧;腋血管神经束则在喙突下方行向下外。因此在喙突内缘处沿胸小肌操作剥离时,应靠近喙突,避免伤及上述结构。
2、肱骨大结节和结节间沟部应用要点:此部疼痛多由于腱袖慢性损伤或三角肌下滑囊炎以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等引起。因此腱袖炎症粘连或三角肌下滑囊炎,可以大结节为标志。自肩峰下缘处入刀,深达大结节骨面,使刀口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止腱纤维方向纵行切剥,参考文本观测的止腱宽度;三角肌下滑囊炎位置略浅,刺入三角肌下筋膜后,于肩峰外缘稍外的大结节表面做铲削通透剥离。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入刀时应以大、小结节为标志,刺入结节间沟内的腱鞘壁上,使刀口顺长头腱走向纵行切开狭窄段的腱鞘。在解剖观测中见到旋肱前血管主干多从结节间腱鞘的下段深面穿过。所以对此鞘下段肥厚狭窄的作切开松解时,不宜作深达沟底的纵行操作,以免损伤旋肱前血管。
3、冈上肌部应用要点:冈上肌慢性损伤及肩峰下滑囊炎,二者常相互影响,表现为冈上窝偏外侧和肩峰部及大结节止腱处明显压痛。此建议采用下述二种途径手术。其一肩胛冈为标志,于之上缘中、外1/3交界处刺入冈上肌腹与腱结合部,刀口顺肌纤维走向一致纵行疏剥;其二以肩峰内缘为标志,针刀紧挨内缘向外下斜行刺如肩峰下滑液囊行通透性松解。由于肩胛上血管神经束自冈上窝底横行越过。位置略偏外侧,对冈上肌腹作纵行疏剥时,刀口与该束结构垂直,极易伤及。故操作应密切注意患者针感,参考本文所测冈上肌厚度(约2厘米),勿超过此厚度,可避免损伤。
4、肩胛上角和脊柱缘部应用要点:此部疼痛原由肩胛提肌损伤和菱形肌损伤引起,压痛点分布于肩胛上角和肩胛脊柱缘区。因此可以上角为标志,使刀口向内上方顺肩胛提肌走向作纵向剥离;其次菱形肌损伤则使刀口与内缘垂直,顺菱形肌走向作纵向疏剥或使刀口顺肩胛内缘略加朝外,于菱形肌附着处骨面上作横行剥离。
由于副神经和肩胛背神经均在上角内侧附近下行,走向基本与肩胛骨内缘平行,故在上角部操作时强调进刀点靠近上角并使刀口于肩胛提肌纤维平行,避免损伤副神经及肩胛背神经;此外副神经下段多经肩胛内缘浅面稍外下行分布斜方肌,因此顺菱形肌纤维方向纵行剥离时,刀口不宜超过肩胛内缘,以免损伤副神经下段。
针刀治疗颈部、肩部、腰椎、膝、坐骨神经放射疼痛关节颈部:
1.凡是头面症状的治疗点:颈2的棘突旁,和颈1的横突上方的位置.
2.头疼,头晕。耳鸣,恶心等:用针刀操作,颈2的棘突旁,和颈1的横突上方的位置,进皮下2公分切割,也可以寻找环枕筋膜的周围寻找压痛和挛缩点。
3.不能抬头,低头或左右旋转困难者:操作颈2的棘突旁或6-7的棘突胖
4.抬头或低头后背牵拉,沉重者:操作颈6-7棘突尖部松解
肩部:
1.不能抬起:针刺冈上肌肌腹和止点,肱骨大结节。2.不能后背:针刺喙纮肌,喙突尖,肩胛提肌止点,肩甲内上角。3.不能摸头:针刺肱二头肌的肌腹,结节间沟。
总结:凡是诊断不清的,常规治疗颈2棘突旁和颈6-7棘突旁的肿大或结节条索的筋膜,针刺的深度1公分,最多3-5刀颈1的横突尖部。
腰椎:
1.腰肌劳损:只在胸7和腰3的棘突找结节条索针刺就可以,腰椎的增生治疗同腰肌劳损。
2.腰三综合症:只操作腰3棘突旁的结节切割就可以了。
3.腰大肌的损伤患者主诉不能翻身旋转:治疗点是在4-5的横突尖部斜刺向骨盆内倾斜,有突破感后反复致松软后出针1-3次。
4.腰骶部的疼痛:在上段的胸椎7和腰椎的2-3棘突找挛缩点切割2-3刀。也可以同时处理骶尾边缘找结节。
总结: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腰痛,常规处理腰1-2棘突旁找结节松解,腰4-5棘突旁找挛缩。
坐骨神经放射疼痛:
1.只要是坐骨神经疼痛:不论何种原因,只找病症,不找病因。
2.腓肠肌区域疼:治疗点在臀中肌的止点,髂肌终点下一寸的范围找结节,腓肠肌的疼痛治疗点在梨状肌的起点和肌腹就可以了,臀部所有的症状在大转子边缘找紧张的筋膜进行松解就可以了。
膝关节:
1.髌骨的疼痛:在股4头肌内侧和股外侧就可以,相当于梁丘和血海,膝内疼治疗点在髂经束起点股内收肌的肌腹,
2.膝外疼痛:治疗点在阔筋膜张肌的起点与终点,(风市穴)
3.膝关节后面疼痛:半键半膜肌和股2头肌的肌腹部治疗。
针法的目的是;把紧张的筋膜挛缩点最大范围的减压,也就是结节,条索,硬化,不找压痛,常用的部位肌肉的饱满处。
刀法的目的:把紧张的筋膜,浅筋膜切断,即舒展挛缩的肌群。故不可过多的切割,常用的部位是脊柱旁和关节的骨突旁。
常见疾病相关的肌肉:
颈部:斜角肌。肩胛提肌。斜方肌,肌筋膜。
肩部:肱二头肌,喙肱肌冈上肌,小圆肌。
腰部:腹外斜肌,腰大肌。
臀部:臀大肌。腰大肌。梨状肌,阔筋膜张肌.
膝关节:股四头肌,股2头肌半键半膜肌,腓肠肌.
手臂:前旋圆肌,腕横韧带。肱二头.
乳腺病:在同侧的胸3-4-5棘突旁寻找阳性点,胸前檀中患侧寻找阳性点.腰椎4的横突直刺达骨面,对侧或同侧天宗穴刮痧刺血拔罐,每周一次.针刀治疗有人喜欢扎深,深至骨面;有人喜欢扎浅,浅至筋膜。无论深浅,都有临床疗效。那么到底该扎深还是扎浅,下面就临床体会谈一下个人看法。大家同学针刀,却各领奇妙。有人喜欢扎浅,扎透筋膜减张减压。比如前几年很热门的筋膜学说对我影响很大,我做过拨针,也试过针刀斜切筋膜法,试过粗针斜刺法,也用过圆什么针.微什么刀。很多病人也有效,但多半是短期效果。有人喜欢扎深,那么临床上究竟该扎深还是扎浅,我认为要看患者的期望值及其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看他是想取得近期还是远期疗效。若要近期效果,你就刺透筋膜减张减压,这样的话痛苦较小。若要远期疗效,你就扎到骨面。因为脊柱的肌肉分运动肌和稳定肌,一般常见的大肌肉,如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臀大肌、腰大肌等均属运动肌,传统临床上对此类肌肉损伤很重视。而在事实上,引起腰痛最常见的原因却是脊柱稳定肌出了问题,多裂肌,回旋肌,半棘肌等等。这种肌肉很小,但位置很深,在脊柱的两旁,有时触诊不容易触及,压痛点也很难找,而只有深刺到骨面,才能治疗这些肌肉。加之慢性软组织损伤原发病灶多在骨膜应力点上,所以要想取得远期疗效最好深至骨面。至于什么针无关紧要,机理明白了你自己都能发明个什么针。一己之见,不对之处望大家斧正。
原发性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的软组织疼痛,也就是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脂肪等软组织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是慢性软组织疼痛的原发因素;因疼痛引起的肌痉挛或肌挛缩,是继发因素。由于痉挛肌肉的持续性牵拉,使骨骼肌起止点上附着的腱和骨膜进一步发生牵拉性劳损,它会加剧上述软组织骨骼附着处的病理改变,特别是其中神经末梢的周围组织所产生的炎症反应逐渐发展为炎性粘连、炎性纤维组织增生,进一步加重疼痛。在肌痉挛阶段中,肌肉和筋膜仅出现缩短和增粗的形态改变,并无本身的组织变性等病理变化。病变组织中,小血管受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引起疼痛的影响,产生血管痉挛。又因为持续性肌痉挛,使这些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也逐渐发展成为炎性粘连、炎性纤维组织增生等继发性病理改变,影响血循环,产生新陈代谢障碍及营养障碍,又会加剧软组织骨骼俯着处的原发性疼痛。持续性肌痉挛还会导致肌肉本身的供血不足产生新陈代谢障碍及营养障碍,引起肌附着处新的疼痛。如此就使本来不很严重的原发性疼痛变为严重的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疗要视情况而定,浅层松解不能解决问题的话.一定要深达骨面,因为那是原发病灶所在。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针刀微创新鲜人体解剖及临床实战精讲班》--点击查看详情
年7月24-27日在郑州举办
一、培训特色:(理论+临床+解剖+实操,每班计四天)
1.实体解剖: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进行新鲜实体解剖
2.名师指导:由全国知名针刀医学专家党东旭教授带教
3.三位一体:即动眼、动脑、动手新鲜尸体解剖,掌握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精髓。
4.独立实践:独立对病人病情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刀操作,由带教老师指导更正
5.提升管理:病源管理技巧,以及针刀病患沟通技巧分享。
二、报名方式:
1.戴老师
2.(添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tonga.com/cwgj/10232.html